“流量”、”爽點” “來錢快”大廠掘金短劇大賽
當下最流行的每集一分多鐘的短劇,其題材多為霸道總裁愛上我,女主要么柔弱如小白花,要么是剛烈御姐,既能手撕小三智斗婆婆,又能在職場升級打怪;或是男士專供的屌絲逆襲,大開金手指。
總的來看,短劇基本囊括了古早臺灣偶像劇的白日夢敘事,晚間八點檔婆媳劇的家長里短,以及90年代港片的午夜驚魂、香艷限制級,盡皆尺度,盡是顏色。
以眼球效應為錨點,煽動情緒,極致的戲劇沖突,怎么刷都是一股濃濃的“咪蒙”風。
從文字到視頻化內容,咪蒙團隊的核心其實從沒變過,那就是直擊人性最本能的欲望,抓住觀眾的爽點。
這也成為當下一類短劇的代表:以豎屏為主,時長一般在1到3分鐘,最多不超過5分鐘,動輒100集,播放平臺大多為內容承制方自己搭建的小程序平臺,以及各類短劇app,或是抖音、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。
短劇擁有短視頻時代最大的優勢,全方位觸達受眾,極度下沉。根據《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》顯示,截止去年末,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.12億,其中超50%的用戶看過3分鐘以內的短劇。
在智能手機已成必備品的當下,短劇填補的是人們大把的碎片化時間,它足夠短,足夠娛樂,足夠殺時間。
對于入局者來說,這看上去無疑是門好生意。
一方面,短劇,意味著投入成本低,易復制,制作周期短,最重要的是回本快。
浙江一家影視公司從業者告訴《新視界》,通常來說,長劇拍攝周期為3-6個月,前期還要申請備案,審查非常嚴格。相較之下,短劇能七天搞定的絕不拖到第八天,就算劇組規模再大,二十來天拍攝也是上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