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多多百億補貼相關負責人表示,與去年相比,今年雙11百億補貼品牌商品池預計同比增長110%,美妝、洗護、文具、服飾、清潔等國貨商品的增長最為顯著。
另一方面,百億補貼的玩法也更加豐富。今年雙11,拼多多首次上線“單件立減”,在補貼的基礎上疊加價格直降,平臺投入不設上限;首批參加這一活動的品牌商品超2萬款。
此外,在大促主會場,拼多多推出年度降價榜、品牌折扣、直降百元等活動專區,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性價比產品的多元需求;還聯合手機、家電、美妝、服飾、母嬰、快消、洗護等領域的上百家國內外頭部品牌,上線“百億大牌日”,方便消費者選購不同垂類的高性價比品牌商品。
除了價格比拼外,電商平臺也把更多資源用在價格之外,以體驗和服務吸引消費者。
例如,淘寶天貓、京東、拼多多等都做出“買貴必賠”之類的承諾,盡可能減少消費者的后顧之憂。此外,京東和拼多多還舉起了“無預售”的大旗,降低購物復雜度。
雙11低價之上的體驗提升和優質服務,是各大電商平臺提供的增量價值。不過,這些玩法仍然沒有超越低價范疇;電商要想既保持低價又要消費升級,勢必牽涉更具廣度和深度的全方位變革,而這也是拼多多正在探索的方向。
B
雙11上一波消費升級由淘寶天貓和京東等平臺主導,一度轟轟烈烈,但最終偃旗息鼓,而失敗余波一直延續至今日。
2016年前后,消費升級成為整個互聯網商業生態的熱點,而電商平臺和各大品牌沖在最前面。以美妝賽道為例,在這股人為驅動的浪潮中,花西子等誕生時間不長的國貨品牌價格不斷上攻,甚至與國際大牌持平。
但缺少堅實支撐的單方面漲價,終究只是虛幻的消費升級。
2020年之后,隨著消費者紛紛減少非必要支出,消費升級泡沫破裂,大批新興品牌顯出本來面目,不復往日輝煌。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是,今年雙11,花西子跌出了天貓彩妝品類首日預售榜單的TOP20。
第一波消費升級曲終人散,除了再度證明低價是互聯網零售的第一競爭力外,也讓人們思考這一新概念的真正內涵。一個逐漸形成的共識是:消費升級不是超出能力的奢侈消費,而是以優惠價格買到更好的商品。
理性消費一直都是消費升級的底色。它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,而是讓安徽安慶的消費者有廚房紙巾可用,有高品質水果可以吃。這也意味著,要想推動消費升級,電商平臺需要做的不是提供高溢價商品,而是超出用戶期待,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商品。
今年雙11,消費者正在用實際行動重新定義消費升級。拼多多百億補貼相關負責人表示,“大促期間,用戶的消費理念是一邊理性,一邊升級。比如,一線城市的白領、中產人群在百億補貼選購了更多水果、貓糧和數碼產品;三四線城市的寶媽、00后在百億補貼拼購了更多的美妝、家電和運動等品類的大牌國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