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CN發展歷程、業態類型及市場規模
MCN鏈接平臺、KOL和廣告主等多方環節,主要通過規模化的簽約或孵化紅人、幫助紅人通過內容生產、包裝推廣、多平臺運營等方式進行商業變現。
對平臺而言,MCN提供了豐富的優質內容,有助于平臺更高效的構建內容生態。
對KOL而言, MCN機構以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組織內容生產,在選題策劃、腳本創作、拍攝剪輯等階段可提供專業的支持。
同時,中小型KOL還有望受益于MCN機構給予的資源傾斜。
對廣告主而言,MCN 機構可根據品牌方需求進行達人匹配、多渠道分發,成為品牌廣告營銷的關鍵環節。
2012-2014年為MCN行業萌芽期,微博等平臺開始出現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,部分廣告營銷公司轉型從事MCN。
2015-2016年進入發展期,資本推動短視頻PGC行業迅速崛起,多賬號矩陣的孵化模式進化而成,創業者開始進行電商、付費等多種商業嘗試。
2017-2018年進入爆發期,各大平臺轉型并推出“內容補貼”戰略,吸引大批包括直播公會在內的紅人機構轉型MCN。
MCN機構數量在2017年激增304%達1700家。
2019年起行業進入進化期,一方面,原有MCN在內容輸出的基礎上強化商業輸出模式,并緊跟淘寶直播等熱點,拓寬自身業務邊界;另一方面,新的MCN還在趁新平臺崛起還在不斷涌現。
MCN業務以內容生產和運營為內核,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多種業態形式,主要包括七大類:內容生產業態、運營業態、營銷業態、電商業態、經紀業態、社群/知識付費業態、IP授權、版權業態。
其中電商業態在基礎業態中融合電商元素促進銷售轉化,將傳統以廣告變現、IP變現為模式拓展至電商銷售變現,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單一KOL商業變現的天花板,逐步成為更受 MCN青睞的變現方式。
2015年起步初期的中國MCN市場規模僅為8億元,2016年快速發展,同比增速高達300%,此后每年都保持40-50億的增長。
2018年后行業增速放緩至50%左右,逐漸進入整合期,一些小型機構開始被淘汰,中大型機構不斷拓展組織規模以尋求規模效應。
2019年中國MCN市場規模達到168億元,中大型MCN機構占比不斷提升。
對比2016與2019年,50人以下的MCN機構占比由42%降至18%, 300人以上的MCN 占比由11%提升至31%。
在經歷了2016、17年爆發期后,資本融資趨于理性,行業融資規模出現明顯下滑,2019年行業融資金額僅為35億元。
根據克勞銳對315家MCN機構的調研結果,2018年營收規模超5000萬的機構超3成,但營收規模大于3億的機構占比僅約2%,頭部機構如涵2019財年收入也僅為10.93億元,并未出現明顯的***。
當***多數MCN的變現模式仍相對單一,頭部機構在鞏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,也在不斷地探索適合自身運營模式的多樣化變現渠道。
營收過億的MCN大都建立了各自的KOL矩陣,由于頭部KOL打造具有偶然性,腰尾部 KOL的孵化成為各大MCN擴大業務規模的核心。
營收億元以上的MCN全網KOL賬號總數通常過百,但頭部KOL通常僅為個位數。
主要原因在于,“人”具有典型的非標準化屬性,頭部網紅的孵化除公司運營外,需要獨特的個人氣質與機遇,幾乎不具有可復制性,因此各大機構將重心集中于孵化腰尾部網紅。
以上市公司如涵為例,其網紅孵化策略為:選擇基礎粉絲2000-3000的素人進行篩選,正式簽約后在6-8個月的時間內投入資源為KOL打造人設、制作內容、投放平臺,促使其迅速成長為擁有30-50萬粉絲的腰部紅人。
隨后通過廣告、電商等方式進行商業變現,這一策略下的腰部紅人孵化成功率較高,可幫助公司持續拓展業務規模。
中國e直播供應鏈金融13306003307 (V同)
一件代發共享云倉:主播減去了自己先采購囤貨的問題,可以無壓力的開播賣貨。主播只要選定生廠商的抖音小店產品鏈接或快手小店產品鏈接,在自己直播間上了鏈接就可以賣,賣完由廠家小店訂單結算,廠家網店直接收款;直播帶貨主播直接分傭金;MCN機構直接分管理費。
中國E直播帶貨供應鏈機構協調廠家按規則48小時內一件代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