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釀之風越刮越勇,賽道風口之上,人人皆可“精釀”?
“在一個四線城市,10塊錢1斤的啤酒也叫精釀鮮啤,而在一線城市的酒吧里200塊錢1杯的進口啤酒也叫精釀啤酒。”吉客啤酒技術總工瞿偉表示:“‘精釀’這個詞當下太過‘廣義’”。在他看來,目前我國缺乏相關的精釀啤酒標準,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。
“對于精釀的理解,美國和德國是兩種不同路線。德國以大桶鮮啤酒為主,品種聚焦白啤、黑啤、拉格、艾爾少數幾個品類。美國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,一個小酒吧就有幾十個品類,甚至加點胡椒粉、蘋果汁、威士忌就成了新品種。”王家林教授說。
2019年,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《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》團體標準,屬于推薦性標準。工坊啤酒這一中性名詞,雖然巧妙回避了精釀啤酒的各種理念沖突,但對生產規模、風味等關鍵因素沒有做出數字化的定義。總體上,精釀啤酒依然缺乏強制的行業標準。
基于消費群體對健康、口感等需求的升級,精釀啤酒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,并且已經形成趨勢,目前在青島已經出現了精釀啤酒屋的布局。“但不是規模小就叫精釀,也不是進口啤酒就等于精釀。”在王家林教授看來,精釀啤酒應該定義為啤酒產品的升級版,從原料到裝備到技術到操作人員、職業素養、市場管理等都需要提升。
“投資20萬至30萬即可開店,50萬至100萬即可投館。”趙春山介紹,以一個200平方米的酒館為例,只需30至50平方米的面積進行生產釀制,投資者只需購進幾臺釀造設備,選擇個性的裝修風格就可以開館,就可以保證年產實現盈利,這就是目前投資精釀需要的費用額度。“然而,市場上充斥著很多廉價設備,同時,釀造技術人員不具備專業手段,因為不能保證微生物等數據,也不能實現目標口感,從而喪失產品品質,看似前期投資成本低,卻無法長期在行業立足。”
“創建精釀啤酒廠,不同于酒館和酒吧,不僅需要釀造設備,還要灌裝設備,投入資金相對較大。”趙春山介紹,據了解,想要經營一家精釀啤酒企業,需要配置擁有1000萬至2000萬元罐裝設備的酒廠以及價值近2000萬元的釀造設備。此外,企業還需要充足的流動資金。而這僅是經營精釀啤酒企業的基礎,而非天花板。由于投資建廠至少需要上億元的資金儲備,于是大多數創業者都會選擇代工廠模式。但由于訂單量的減少,供應鏈端的工廠出現大批量倒閉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