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年輕人八點以后的夜生活,目的地或許不是酒吧,而是去取“剩菜盲盒”。
原價30元左右的面包、100元左右的壽司或輕食、20元左右的咖啡……均可以通過“剩菜盲盒”的相關(guān)小程序下單,并以原價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,并在當晚9點后領(lǐng)取。這些保質(zhì)期較短的食品,由商家在打烊前打包,以“盲盒”形式折扣售賣。“剩菜盲盒”原起源于國外平臺Too Good To Go,而如今,這一概念在惜食魔法袋、米粒盒子、趣小袋、袋走PAKE-AGE和八點以后等相關(guān)本土化平臺的助推下走進中國年輕人的視野。在北上廣、成都、重慶、長沙等多個城市,都有不少年輕人嘗到了“剩菜盲盒”的甜頭,甚至為了“搶”到限量盲盒,每日早早蹲點。
盡管目前“剩菜盲盒”的品類較為局限,布局區(qū)域也尚顯“小而美”,但這種既環(huán)保又省錢的消費形式,似乎是一門一舉兩得的好生意——消費者“薅羊毛”,商家減物損。不過,當“盤子”越多越大,“剩菜盲盒”還能“香”多久呢?
為了11.9元4個面包,定鬧鐘拼手速
最近一個月,身在成都的唐佳琳總會提前訂好早上10點和下午2點的鬧鐘。鬧鐘一響,她便立即打開手機小程序“惜食魔法袋”和“米粒盒子”,開始篩選預訂不同的“剩菜盲盒”——主要是由包括超市、烘焙店、咖啡店等商家,以“盲盒”形式打包,折扣處理當天賣不掉的食物。
每次順利搶到心怡的“剩菜盲盒”,唐佳琳就早早開始期待晚上8點的取盲盒之路,她篩選的店鋪往往不在公司附近就在家附近,“下班后散個步就順便取了。”
對于工資水平并不算高,且背負房貸的唐佳琳而言,“剩菜盲盒”可以算作其省錢的寶藏門路,“一般可以只花原價三分之一的價格,就能買到不少吃的”。一個月前,當唐佳琳被同事“種草”了這些“剩菜盲盒”平臺時,她本是抱著“便宜能有好貨嗎”的懷疑態(tài)度打開小程序隨手刷一刷,沒想到“打開了新世界”。